庄园新闻
小寒惟有梅花饺,未见梢头春一枝
发布时间:2021-01-05
  |  
阅读量:
字号:
A+ A- A

众卉欣荣非及时,漳州冷艳客来贻。

小寒惟有梅花饺,未见梢头春一枝。

小寒,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,在每年1月5日或6日。它与大寒、小暑、大暑及处暑一样,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十二月节,月初寒尚小,故云。月半则大矣。”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,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,“小寒”一过,就进入“出门冰上走”的三九天了。

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:“一候雁北乡,二候鹊始巢,三候雉始鸲”,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,此时阳气已动,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。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,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。第三候“雉鸲”的“鸲”为鸣叫之意,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。

小寒节气风俗

1、南京吃菜饭

过去,到了小寒,老南京人一般会煮菜饭吃,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。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、香肠片或是板鸭丁,再剁上一些生姜粒和糯米一起煮食,十分香鲜可口。其中矮脚黄、香肠、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,可谓是真正的“南京菜饭”,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。

2、广东吃糯米饭

在小寒节气,广东地区有吃糯米饭的习俗。为避免太糯,一般是60%糯米加40%香米,把腊肉和腊肠切碎,炒熟,花生米炒熟,再加一些碎葱白,拌在糯米饭中食用。不仅美味富含营养,还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。

小寒节气养生

中医认为寒为阴邪,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。从饮食养生的角度讲,要特别注意在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,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。

肉类宜多吃羊肉、牛肉、鱼、鸭肉、鹌鹑肉。蔬菜宜多吃白萝卜、菠菜、莴笋、油麦菜、小白菜。同时一些进补的食方也非常适宜抵抗寒冷的天气。

1、当归生姜羊肉汤

取当归20克、生姜30克、羊肉500克,黄酒、调料适量。将羊肉洗净,切为碎块,加入当归、生姜、黄酒及调料,炖煮1~2小时,食肉喝汤。羊肉汤有温中补血、祛寒强身的作用,适用于神疲乏力、面色苍白、畏寒肢冷等血虚及阳虚的人群。

2、胡桃仁饼

胡桃仁(核桃仁)50克,面粉250克,白糖少许,将胡桃仁打为碎末,与面粉混合在一起,加水适量,搅拌均匀,烙为薄饼食用。胡桃饼有补肾御寒、润肠通便的作用,适用于肾虚腰痛腿软、畏寒怕冷等肺肾两虚的人群。

3、丝瓜西红柿粥

丝瓜500克、西红柿3个、粳米100克,葱姜末、盐、味精适量。丝瓜洗净去皮切小片,西红柿洗净切小块备用。粳米洗净放入锅内,倒入适量清水置火上煮沸,改文火煮至八成熟,放入丝瓜、葱姜末、盐煮至粥熟,放西红柿、味精稍炖即成。丝瓜粥可清热,化痰止咳,生津除烦。

进补及运动切忌盲目

1、进补不盲目

虽然小寒时节是“进补”的最佳时期,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,一定要有的放矢。按照传统中医理论,滋补分为四类,即补气、补血、补阴、补阳。

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,如动后冒虚汗、精神疲乏等,宜用红参、红枣、白术、北芪、淮山和五味子等。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,如头昏眼花、心悸失眠、面色萎黄、嘴唇苍白等,应用当归、熟地、白芍、阿胶和首乌等。

补阴针对阴虚体质,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、两颊潮红、手足心热等体征,宜用冬虫夏草、白参、沙参、天冬、鳖甲、龟板、白木耳等。补阳针对阳虚体质,如手足冰凉、怕冷、腰酸等体征,可选用鹿茸、杜仲、肉苁蓉、巴戟等。

2、动则生阳

运动是四季皆宜的一种养生方式,中医上认为“动则升阳”,所以无论什么季节都需要动一动。运动可以帮助身体血液循环,让身体更暖和,还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寒能力。

民谚曰:“冬天动一动,少闹一场病;冬天懒一懒,多喝药一碗。”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。在干冷的日子里,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,如晨早的慢跑、跳绳、踢毽等。同时精神上宜静神少虑、畅达乐观,不为琐事劳神,心态平和,增添乐趣。

但需注意的是,在此节气里,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,患“中风”者增多。

中医认为,人体内的血液,得温则易于流动,得寒就容易停滞。所谓“血遇寒则凝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尤其是老年人,天气越寒冷,就越要做好保暖防护。根据自身状况,适量运动,才能达到“动”的真正目的。

地址: 烟台市牟平区莒格庄镇张皮村 联系电话: 400-811-5208
地址: 烟台市牟平区莒格庄镇张皮村
京玺庄园 版权所有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
[鲁ICP备14038052号]
网站建设蜂图网络
烟台京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©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[鲁ICP备14038052号] 网站建设蜂图网络